对于超过平均住院日仍未停止漏气的自发性气胸采取更积极治疗措施是一种合理的决策,因此,也可以将平均住院日作为难治性气胸时间折点的重要参考。一项来自法国的基于“Programme for Medicalis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数据库59 637例的大样本流调结果显示,自发性气胸平均住院日男性为6.9 d、女性为7.2 d,总的平均天数为7 d。因此,将7 d界定为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的时间折点较为合理。
1. 球囊探查定位责任引流支气管(图1):(1)基本原理:球囊探查的原理是通过球囊填塞阻断责任引流支气管的气流,从而使胸膜瘘口停止漏气。球囊探查由于其简便、有效、经济及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即便在机械通气情况下也可安全地使用小球囊进行责任引流支气管探查。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难治性气胸病例数较大、资料较全面的临床研究包括我国、日本以及美国 3项临床观察,均采用球囊探查的方法来对责任引流支气管进行定位。(2)技术流程:经支气管镜工作通道送入球囊导管,将球囊导管送达不同叶段支气管开口,充盈球囊使之紧密堵塞支气管开口,观察水封瓶中气泡是否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若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说明该支气管为胸膜瘘口所属肺叶肺段的责任引流支气管。探查步骤如下:①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可先对可疑支气管进行探查;②对无任何线索者按照“上叶~下叶~中叶支气管”的顺序进行探查;③“先叶后段”探查,多数情况下不需探查到亚段。向亚段或更远端支气管进行探查将大幅度增加操作时间并降低患者的耐受性,且多数情况下亚段之间存在侧支通气,探查不易成功;④以水封瓶中气泡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为标准确定责任引流支气管,临床上通常采用肉眼判断水封瓶的气泡量。近期,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已经批准使用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如Thopaz(瑞士Medela公司),可对胸腔气体引流量及压力进行数字化监测。如将球囊探查与数字化胸腔引流监测系统结合,则可更加客观地判断探查的结果;⑤建议对探查结果阳性的责任引流支气管进行3次验证;⑥不少患者存在跨叶段或多叶段的胸膜瘘口,用球囊单独探查一个叶段无法使引流管气泡停止、使定位困难,这时可在段以上的支气管进行探查,然后再分别对其所属的各个段进行封堵。(3)评价:球囊探查的阳性率为64.3%~85.0%,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不同肺叶肺段之间存在侧支通气,其二是存在多叶段瘘口。其他原因还可能包括技术细节上的掌握,如球囊的充盈程度(贴壁性)是否足以阻断该支支气管的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