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阅读更多内容,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根据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方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肿瘤促进剂)
(1)直接致癌物
指进入机体后不需代谢就能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正常细胞癌变的化学致癌物。这类化学致癌物化学性质活泼、致癌力较强、作用快速。如,亚硝酰胺、致癌性烷化剂。
(2)间接致癌物
是指进入体内后需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活化变成化学性质活泼的形式才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大多数化学致癌物属于这一类。
(3)促癌物(肿瘤促进剂)
是指单独作用于机体时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如,巴豆油、糖精及苯巴比妥。
2、根据化学致癌物与人类肿瘤的关系可分为: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1)肯定致癌物
经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其致癌作用的,公认的对人体和实验动物均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氮芥,环芳烃,润滑油,氯乙烯,石棉,砷,铬,镍
(2)可能致癌物
虽已证明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与发病率相关,动物实验阳性但结果不恒定,或缺乏流行病学证据支持的化学物质:亚硝胺,黄曲霉素,碱性品红,邻二甲基联苯胺,二氯联苯胺,铍,镉
(3)潜在致癌物
化学结构与肯定致癌物相似,动物实验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但缺乏对人体同样具有致癌性的证据的化学物质:烷化剂类,硝基喹啉氧化物、邻位氨基偶氮甲苯、硫酸二甲酯、四氯化碳、肼、二甲基肼、钴、硒、铅、汞
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分类
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对已进行致癌研究的化学物分为四类:
1类,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目前有107种,包括黄曲霉素B1,苯并芘及亚硝胺 )(截止目前2019年8月17日,国际癌症研究组织公布的数据为120种)
2类,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A)或不充分(B)
3类,现有证据未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级评价
4类,对人可能是非致癌物
人类致癌物与人类肿瘤
化学致癌物
| 接触类型
| 接触途径
| 致癌器官
| 4-氨基联苯、联苯胺
| 职业
| 吸入、皮肤、经口
| 膀胱
| 砷化合物
| 职业、医源、环境
| 吸入、皮肤、经口
| 皮肤、肺、肝
| 金胺
| 职业
| 吸入、皮肤、经口
| 膀胱
| α-努萘胺
| 职业
| 吸入、皮肤、经口
| 膀胱
| 双二氯乙基-α-萘胺
| 医源
| 吸入、皮肤、经口
| 膀胱
| 煤焦油、矿物油
| 职业、环境
| 吸入、皮肤、经口
| 肺、皮肤、肠道
| 石棉
| 职业、环境
| 吸入、经口
| 肺、胸膜、胃肠道
| 苯
| 职业
| 吸入、皮肤
| 造血系统
| 双氯甲醚
| 职业
| 吸入
| 肺
| 铬和铬化合物
| 职业
| 吸入
| 肺、鼻腔
| 二乙基己烯雌酚
| 职业
| 经口、局部
| 子宫内膜、阴道、宫颈
| 赤铁矿(氢)
| 职业
| 吸入
| 肺
| 异丙醇
| 职业
| 吸入
| 鼻腔、喉
| 左旋苯丙酸氮芥
| 医源
| 经口
| 造血系统
| 芥子气
| 职业
| 吸入
| 肺、喉
| 镍
| 职业
| 吸入
| 鼻腔、肺
|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
(1)烷化剂
烷化剂(氮芥和硫芥类、环氧化物、已撑亚胺类等)
化学性质活泼、能直接与体内大分子发生烷化反应。
人类与其接触主要为职业性接触。
可诱发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肿瘤
环磷酰胺、氮芥既是抗癌药物,又可诱发继发性肿瘤
(2)亚硝胺类
亚硝胺类(亚硝酰胺类和亚硝胺类)
亚硝酰胺 化学性质活泼,致癌作用强,是直接致癌物。
亚硝胺类:间接致癌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环境中存在很多可以合成致癌性亚硝胺的前体物质。
主要致食道癌、胃癌、肝癌等
(3)多环芳香烃类
多环芳香烃类(苯并芘、双苯并芘、甲基胆蒽等)
最早认识的致癌物。含多个芳香环,为间接致癌物,以含4~5个环者致癌性最强。是煤焦油、煤烟、工业废气中的主要致癌成分。
(4)芳香胺与偶氮染料
芳香胺与偶氮染料(2-萘胺、联苯胺、二甲基偶氮苯等)
是一类含氮和苯环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着色剂、除草剂、人工合成染料等中。致癌作用较强。
致膀胱癌、肝癌。
(5)生物毒素
生物毒素(植物毒素和微生物毒素)
微生物毒素: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等)
放线菌毒素:阿霉素、放线菌素D、博来霉素、丝裂霉素C
植物毒素:黄酮醇、苏铁素、黄樟素、甲基肼等。
(6)内原性致癌物
内原性致癌物(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氧胆酸等)
雌激素——乳腺癌等
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癌作用
脱氧胆酸——大肠癌
色氨酸代谢产物——膀胱癌
(7)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
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
六价铬(Cr6+)、镍(Ni)、三价砷(As3+)、铍(Be)、氡等均有致癌作用;
镉(Cd)、铅等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
化学致癌的特点
(1)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暴露剂量越大,发生概率越高)
(2)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从癌前病变到恶性肿瘤时间较长)
(3)各种致癌物之间存在协同性(多种物质暴露,效应增强:1+1>2)
(4)积累性
(5)受宿主因素影响。遗传因素、种族、年龄、性别、种族、精神状态等
(6)癌症的发生具有多阶段性(引发、促长、进展阶段)
DNA的损伤与突变
(1)DNA加合物的形成与DNA损伤
(2)DNA损伤的修复错误
(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基因突变与肿瘤形成
(1)基因突变与癌变
(2)细胞癌变与肿瘤形成
(3)肿瘤形成是多种致癌因素在不同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启动阶段、促进阶段、演变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