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性文献综述 系统性文献综述可以采用系统评价/Meta 分析的方法,若同时比较多种干预措施,建议采用网状 Meta 分析方法;若针对同一主题已有多个相关系统评价/Meta 分析发表,则建议开展系统评价再评价或伞形评价,进行评价分析。 (一)确定研究问题建议参照 Cochrane 干预措施评价手册的 PICO 原则,提出明确、可解答的临床问题,并根据问题来源,分为诊断、病因、治疗、预后、预防及不良反应等类型,根据推荐的每类问题对应的最佳证据和证据分级,确定证据收集要求。 P(Population)代表研究目标人群,一般为适应证人群; I(Intervention)代表待评价的干预药品,通常为临床药品综合评价的研究对象;C(Comparator)代表对照组,通常为当前该适应证的最佳治疗方案;O(Outcome)代表效果指标,效果可以为临床效果或经济学评价结果。临床效果推荐使用主要结局指标(Primary Outcome),如有效率,也可使用次要结局指标(Secondary Outcome)或替代性指标(Surrogate Outcome)。经济学评价结果推荐使用 ICER,但需严格阐述模型角度、框架、成本计算过程等关键信息。必要时,也可
给研究问题增加研究时间(T,time)和研究类型(S,study)或研究背景(S,setting),使研究问题更加明确、具体。 (二)建立纳入、排除标准根据综述关注的研究领域、目标人群、评价药品、结局指标、研究类型等相关因素,建立合理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同时按照题目/摘要初筛、全文筛选和证据等级评价的排序,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源进行筛查。 (三)检索文献建议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全面系统的文献检索,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检索、手工检索、向作者查询补充信息、向国内外药品评价机构了解未发表报告情况等。应建立准确的检索策略,充分考虑发表偏倚问题。研究者至少检索国内大型数据库和国外大型数据库。除以上数据库外,建议检索权威报告、药品说明书、注册资料、临床试验注册网站等,以便了解是否有正在进行的相关临床试验,可否获取未发表的临床试验结果。 资源范围。( 1 ) 综合性文献数据库资源, 如 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2)与研究课题相关的专题数据库,如 Allied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3)在研的研究检索,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和 Clinicaltrials.gov 等;(4)会议论
文与学位论文检索,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5)手工检索未被电子数据库收录(数据库收录时间以外)期刊以及未被电子化的会议论文汇编;(6)其他:已发表系统评价/Meta 分析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相关网站、主要的在线书目;(7)经济学评价数据库有 NHS Economic evaluation database(NHS EED)、The Health Economic Evaluation Database(HEED)和卫生经济学数据库可参考英国约克大学评审与传播中心( Centre for Reviews andDissemination, CRD)官网等。 检索途径。推荐使用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关键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并使用逻辑运算符“OR”将主题词检索结果与自由词/关键词检索结果连接。 二次重复检索。当证据检索周期较长时,建议在生成报告时再次按原有检索策略对证据资源进行检索,并尽可能将有价值的新研究纳入分析与报告。 (四)筛选文献与提取数据文献筛选。为了保证文献筛选的准确性,至少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可降低相关文献的误排率,若有意见分歧可讨论解决,二者的一致性程度可通过 Kappa 值检验。必要时需与第三位评价员讨论协商确定。文献的遴选步骤参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评价指导手册。
数据提取。提取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文献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发表国家和文献来源等;②研究方法及可能存在偏倚:分组方法、分组方法是否隐藏、是否采用盲法、是否对失访与退出进行描述、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等;③研究对象特征:入选及排除标准、例数、年龄、性别等;④干预措施:名称、给药途径、剂量、治疗时间、对照方式等;⑤结局指标: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⑥结果:表示形式有分类变量、连续性变量,注明每个研究的样本含量、失访人数、可信区间精确度及亚组分析情况等;⑦混杂因素:基金来源、作者得出的关键性结论、作者对混杂因素的评价、其它研究对混杂因素的评价等。 (五)偏倚风险评估对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质量评价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纳入系统评价的单个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二是对总体证据的质量分级,详见证据质量评价与分级。 针对不同临床问题的系统评价所纳入的原始研究的设计类型和实施方法不相同,其质量评价工具和方法也存在差异,具体参照 Cochrane 系统评价指导手册。针对偏倚风险评估,推荐参考使用 Cochrane 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工具和 Cochrane 非随机干预研究偏倚风险工具。
(六)证据整合与证据质量评价和分级1. Meta 分析方法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建议注意: (1) 效应指标选择:对于二分类资料,可以选择比值比 (Odds Ratio,OR)、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率差(Rate Difference,RD)等作为效应量;对于连续型资料,可以选择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权重均数差(Weight Mean Difference,WMD)和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对于等级资料,在实际分析中,较长的分类等级资料被处理成连续性变量,较短的分类等级资料被处理成二分类变量进行分析;对于计次资料,稀有事件计次资料分析可使用率,多发事件计次资料常与连续性资料处理方法相同。 (2) 异质性的来源与处理:异质性分为临床异质性、方法学异质性和统计学异质性。在实施数据合并前,首先分析和识别纳入研究的临床和方法学异质性,只有临床和方法学特征具有足够相似性方可进行合并。针对异质性的处理,可参考 Cochrane 系统评价指导手册提供的流程进行处理。 (3) 统计模型选择:统计模型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在临床和方法学同质的情况下,只要具有统计学同质性的资料就可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反之,凡具有统计学异质性的资料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随机
效应模型是用以处理具有统计学异质性资料的一种统计模型,但不能消除研究间的变异。 2. 证据质量评价和分级针对总体证据的质量评价和分级,推荐使用GRADE 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系统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 GRADE 方法开展质量分级时,建议说明升级、降级的标准。 (七)系统评价/ Meta 分析报告与评价系统评价/Meta 分析报告规范。针对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Meta 分析,可采用 PRISMA 清单,针对网状Meta 分析,可采用 PRISMA-NMA 清单;针对观察性系统评价/Meta分析,可采用 MOOSE 清单;针对定性研究系统评价,可采用 ENTREQ 指南。 偏倚风险评价。可采用 AMSTAR-2 量表和ROBIS 工具。 (八)质量控制为了确保综述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操作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可参考如下操作:确认每一个操作过程是否正确规范并保存相关操作记录以备查验;对每一篇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纳入的文献结果需由至少两名有相关经验的人士进行独立评价,对争议性的文献有必要进行审核复评,以使出现偏倚的概率降至最低并确保结果一致性;对未能达成一致的评价结果,则需另外具有相关经验的研究者在该研究被纳入证据基础前对其进行质量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