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与规格:注射剂:20ml/袋,目标剂量为 1.0×106个抗 BCMA CAR-T 细胞/kg 体重 适应证: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既往经过至少 3 线治疗后进展(至少使用过一种蛋白酶体抑 制剂及免疫调节剂)。 合理用药要点:1.伊基奥仑赛是一种靶向 BCMA 的基因修饰的自体 T 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护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在输注前的 2~7 天内需要完成清淋预处理,推荐的方案为连续 3 天每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500mg/m2)和氟达拉滨(30mg/m2),临床医师也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对清淋方案药物剂量做出调整。同时建议在给药前 15~ 30 分钟肌注异丙嗪 25mg 或苯海拉明 20mg 以降低输注相关反应。由于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伊基奥仑赛的活性,因此在输注前 72 小时应尽量避免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 2.伊基奥仑赛回输前需确保患者准备就绪包括桥接治疗、清淋预处理,核对信息无误后进行复苏回输操作,复苏后应在室温条件下尽快使用,复苏结束 20 分钟内开始回输, 从复苏结束到回输结束的时间不超过40 分钟。 3. 使用伊基奥仑赛可能发生 CRS,输注前确保已备有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和至少 2 次处方剂量的托珠单抗可用。患者接受输注后至少 14 天内建议住院且每日监测是否发生 CRS。患者出现发热、低氧、低血压等可能与 CRS 有关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评估原因并积极治疗。当排除其他原因考虑发生 CRS 时,参见表 17 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出现 2 级或更高级别的 CRS(如对补液无反应的低血压,或低血氧需要吸氧)则应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严重 CRS 患者应考虑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评估心功能。严重或危及生命的 CRS 考虑重症监护支持。 4.CAR-T 细胞治疗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多在 CRS 之后出现,也可能伴随 CRS 发生或CRS 之前出现或单独发生。如果怀疑存在神经系统毒性,对严重或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毒性提供重症监护支持治疗并参见表 18 中的建议进行处理。 5.伊基奥仑赛输注前后须监测患者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参照相关指南或医疗机构的诊疗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伴 有临床意义的活动性系统感染的患者,不应使用伊基奥仑赛。 6.应用靶向浆细胞的药物治疗时,患者可能发生病毒再激活,如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再激活。在采集细胞用于生产伊基奥仑赛之前,应按照相关临床指南进行筛查。对既往乙肝感染以及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的患者按临床常规给予监测、预防和治疗以防止病毒再激活。 7.患者在接受清淋预处理和伊基奥仑赛回输后可能发生持续数周的血液学毒性,包括血细胞减少和凝血障碍,并可能伴有感染和出血的风险。回输前后应注意监测血细胞分类及计数,和出凝血指标情况,必要时可根据临床指南给予促造血治疗和/或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8. 接受伊基奥仑赛治疗可能发生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回输后应监测免疫球蛋白水平,预防感染,必要时积极行抗感染治疗及免疫球蛋白输注。 9.输注伊基奥仑赛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包括全身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伊基奥仑赛内的二甲基亚砜所致。所有患者应该在治疗前给予预防性抗过敏药物。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迅速按照医疗常规进行治疗和处理。 10.接受伊基奥仑赛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可观察到TLS,为了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尿酸升高或高肿瘤负荷的患者需要在伊基奥仑赛输注前接受别嘌呤醇或其他预防性治疗。应监测 TLS 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生相关事件需要参照标准指南进行处理。 11.在上市注册临床试验中纳入了 21.5%的≥65 岁人群,研究数据未提示在老年患者中需要调整剂量。
表 17 CRS 的分级评估指标、依据和管理建议* CRS 分级 | | | 密切监护,支持治疗,评估感染,检测体液平衡,按需使用 | | | | | | | | 密切监护,支持治疗,监测心脏和其他脏器功能,老年或合 | | | | | | | | 密切监护,支持治疗,使用托珠单抗和/或糖皮质激素(在 | | 托珠单抗静脉输注 1~2 次后低血压持续存在时,地塞米松 | | 可以每 6 小时 10mg 静脉滴注,如为难治性,增加至每 6 小 | | | | | | | | 密切监护,支持治疗,使用托珠单抗和/或糖皮质激素,可 | | | | | | | | | | |
*引用《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国血液临床专家共识(2022 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 年 4 月第 43 卷第 4 期。 注:托珠单抗用法为 8mg/kg(单次剂量不超过 800mg),静脉滴注时间大于 1 小时,控制不佳者可 8小时后再次使用,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总次数不得超过 4 次。
表 18 神经系统毒性分级处理* 神经系统毒性等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压力<20mmHg(272mmH2O);可控制的癫痫发作;影像学上局灶性 | 一次,静脉输注;若神经系统毒性持续≥3 级,每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mmHg(272mmH2O);危及生命不可控的癫痫发作;影像学上弥漫 | 进行神经影像学( CT 或MRI)检查;参照指南治疗 | | | | |
*引用自《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治疗相关神经系统毒副反应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 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 年 2 月第 43 卷第 2 期和《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国血液临床专家共识(2022 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 年 4 月第 43 卷第 4 期。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