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rian Yang
Informa Pharma Intelligence 驻北京主编
执行摘要
大范围监管改革使得中国加快了抗肿瘤药物的审批,其中部分药物获批仅在国内上市。但从实际总生存期获益的角度,如何衡量这些大量涌现的新产品呢?一项由北京大学的学者与专家开展的新研究揭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结果。
研究显示,在中国获批的抗癌药适应症中, 四分之一未显示出总生存期获益
为响应“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号召,中国药监机构从2017年(在这一年加快了监管机构改革的步伐)开始明显加快了新药审批速度。
此后,多款新型抗肿瘤药物获批在国内上市,其中有些药物获得了全球首次批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度,因为不久之前这个庞大的市场还是被跨国公司和国内仿制药公司主导。
从2010年轰动一时的贝达药业的icotinib(埃克替尼)在中国获批,到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两款细胞疗法和六款抗PD-1疗法,抗肿瘤药物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虽然审批速度惊人,有些药只需几个月即可获批,不再需要五年或更长时间,但对获批药物的疗效,尤其是救命的抗癌药物,一直缺乏系统性评估。
而近年来中国批准的抗肿瘤药物按照总生存期(OS)来衡量,效果如何呢?
8月10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的一项近期研究 从2005年到2020年期间在中国获批的抗癌药物的总生存期获益的作者们则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这些作者们还特别对比了获批药物与对比药物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OS差异。
四分之一的适应症缺乏OS获益 在北京大学药学院的Guan Xiaodong带领下,这些研究作者从2005年到2020年期间在中国获批的82款抗癌药物中挑选了78款进行评估,其中大部分药物在2017年获批,对应的适应症达141种。其中38.5% (30)的新药仅在中国获得批准。
他们发现34种适应症(24.1%)记录显示缺乏OS获益,这意味着四分之一未能显示出延长生命的效果。针对这34种适应症,包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肿瘤科医生Ji Jifu在内的这项研究的作者们指出, " 在这34种适应症中(24.1%),药物在获批前就没有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的OS获益。
— 由Guan Xiaodong牵头的研究作者团队
其中唯一例外的是AstraZeneca PLC(阿斯利康)的Tagrisso (osimertinib),该药用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790M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在获批后获得了成熟的OS数据。
在所有癌症适应症中,68种适应症(48.2%)有证据证明OS受益,OS改善的中位时间为4.1个月。此外,在批准后1.9年的中位随访时间,13种(9.2%)适应症的OS数据不是仍未报告,就是未成熟。
1
在2005-2020年在中国获批的82种抗癌药物中,共计挑选了78种药物 2
它们对应的适应症为114种,其中30种药物仅在中国获批 3
34种适应症(相当于四分之一的适应症)未显示出OS获益 4
30种仅在中国获批的抗癌药物中,有9种显示出OS获益证据 5
许多仅在中国获批的抗肿瘤药物都是从2017开始获批的,恰逢中国启动大规模监管改革之际
美国和欧盟要好很多
由于抗癌药的目的是延长生命或提高生活质量,“总生存期是监管机构批准新型抗癌药时依据的最可靠的临床试验终点。”这些研究人员指出,同时补充说,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获批抗癌药同样存在缺乏OS获益证据的问题。原因之一是替代终点可能造成OS获益低的问题。 但是,从OS方面来看,在美国和欧盟获批的那些癌症适应症要比仅在中国获批的药物好许多。这项研究发现,30%(30种中有9种)仅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有证据证明OS获益,而美国或欧洲超过50%的获批适应症(111种中的59种)具有OS获益。
仅在中国获批的药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获批药物增加是基于最近几年(从2017年往后)的单组试验或不成熟的生存数据,”这些作者们指出。
在所有适应症中,有26种(18.4%)是通过单组或剂量优化试验评估的,其中大部分是2017年后获得授权的。他们认为,这有可能意味着为了满足国内对更多治疗选择的需求而放松了批准标准,尤其是在国内开发的、只在中国上市的抗肿瘤药物。
" 近几年来获批抗癌药物增多是由于单组试验或不成熟的生存数据,因此该发现说明非常有必要对中国新癌症疗法的临床获益进行日常监测。
适应症以外应用
在中国,对于希望获得最有效治疗的患者,内科医师和肿瘤医师一般会开具适应症之外的抗癌药,即使特定适应症未获得正式批准。
去年四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张煜在一封公开信中披露,一些药物被指定为靶向治疗药物,例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TKI抑制剂安罗替尼(anlotinib)和阿帕替尼(apatinib),尽管这两款药物仅被正式批准分别用作三线肺癌和胃癌治疗。
尽管靶向PD-1抗体药物尚未在中国获批作为结直肠癌和胆管癌的二线治疗药物,这封信中说当地医生还为肿瘤患者和胃癌术后患者开具这些药物,并告诉他们这些药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该披露引起了热议,促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医生要严格遵守治疗方案。除去有些医生为了自身利益加开昂贵药物之外,缺乏临床获益(例如OS)等潜在因素也有可能造成有些抗癌药超出适应症应用。
这是因为在中国,大部分癌症治疗都是先施行手术,然后采用药物治疗。一旦药物未显示出或显示出的疗效有限,医生可能会开具三线或四线药物,包括未获批用于治疗该适应症的新药。
中国药企走向世界的意义? 在中国医药监管制度改革与国内批准多款“中国制造”抗癌药的帮助下,许多公司现在正积极开拓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外市场。例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方生物都已在全球市场签署了免疫肿瘤药物的许可协议。
虽然全世界部分患者和准患者可以用上中国的抗癌药物,但由于单纯依靠中国临床研究获得的数据,最近有些公司遭遇了开发挫折。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拒绝了Eli Lilly and Company(礼来)sintilimab的上市申请,理由是缺乏临床数据多样性与美国人群的代表性。
此次备受关注的决定促使许多制药商不得不调整 快速将中国抗癌药引入美国的计划。
这些作者特别指出,尽管这项关于OS数据的最新研究应该不会对此类药物走向全球的前景产生进一步影响,但却凸显了日常监测临床获益的必要性。
" 近几年来获批抗癌药物增多是由于单组试验或不成熟的生存数据,因此该发现说明非常有必要对中国新癌症疗法的临床获益进行日常监测。
本文由Brian驻北京记者Brian Yang撰写,Brian Yang负责亚太地区制药新闻团队的中国全面报道。他撰写过大量的制药研发、监管事务、市场准入文章。欢迎收听他最新的CEO博客系列。 |